以上為24-70mm, 28-70mm在D3上與D2X+17-55mm在解像力方面的測試,

由結果可以看到, D2X+17-55mm在部分的表現(廣角端24mm, 28mm+光圈全開,
ZONE A, ZONE B), 仍不亞於D3+24-70mm或28-70mm, 雖然測試中存在些許的誤差,
且以DX鏡頭的MTF 9-12mm 與FF鏡頭的MTF 12-15mm相較似乎有不公平之處,
不過以當年NIKON主張的DX FORMAT, 驗證目前NIKON的主張FX FORMAT時,
當年DX FORMAT為最佳解的主張, 似乎在”低ISO, 單純針對解像度”的條件下,
在目前的時間點仍有他的道理在, 記得約1年半前, 曾看過約3本日本雜誌進行類似的測試,
針對1Ds MKII, D2X, 5D的解像力測試, 結果是1Ds MKII>D2X>5D, 其中5D(FF)與D2X(APS)
如這次的結果一樣, 差距些微, 同樣在1200萬前後的相機, 若DX FORMAT的終點是1200萬畫素,
再上去對畫質的提升有限, FX的終點”應該”不只1200萬畫素, 或許這次是以DX FORMAT的最佳組合
(D2X+17-55mm) 對抗FX的中級機D3, 年末或許會有NIKON強調的終極畫質FX旗艦機種發表,
到時若以2000多萬畫素態勢, 趨近於D2X的畫素密度,RUMOR 裁切後仍有1200萬前後的畫素實力,
這次的測試也許可當作D3X(簡稱)的裁切版對上D3的預演, 到時才是真實上演 ”王座の争い”的戲碼.
屆時或許才有辦法讓約1200萬畫素等級的APS+17-55mm組合退位, 進行真正的世代交替.



至於鏡頭方面, 24-70mm在中央解析力的部分與28-70mm的差異不大, 但是漸漸向畫面周邊取樣,
MTF 10以後, 24-70mm依然能維持一定的畫質水準, 加上在D2X上沒有倍率色收差抑制下的紫邊抑制表現,
讓人了解這顆鏡頭的確應該要有比28-70mm高的身價, 目前一般新鏡, 中央處解析度即使是KIT鏡,
也是無法令人小覷, 但是愈向邊緣, 解像力卻掉得很快, 此時, 鏡頭的價差就出來了,
不過類似24-70mm這種工作或生活用鏡, 總會隨著當時科技進步而被更換, 或許當年28-70mm發表時,
亦有類似前後代鏡頭世代交替時, 因28-70mm的表現而讚嘆新技進步幅度的感受.
此次雖只針對紫邊與解像度進行測試, 但是價值5萬多元的鏡頭應該除了這兩樣性能外尚有其他值得注意的部分,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後記:
這篇的目的要說明, 恆定F2.8光圈的新舊變焦鏡頭都是廠商以當時的技術力,
在每項性能適度取得最佳平衡感下的傑作, 新的一代出來, 不見得每項光學性能都能大幅超越前一代,
但至少有一項性能上提升比前一代更優良, 當然 “鏡頭是拿來用的, 不是拿來測試的”
過於拘泥新舊鏡頭本身的性能上的差異而忽略當初買工具 (相機或鏡頭)的目的, 的確有點本末倒置,
不過在使用前, 了解鏡頭的特性,與當初廠商製造鏡頭的目的, 也是使用者本身應該做的功課,

此外, 這次的測試主要對象並不是D3, 網路上的討論已經很多, 只是事後在分析整理拍攝資料時,
隨著一張張裁切出來的簡圖, 注意到單純已顏色的準確度來說, D3在顏色演繹上比較趨近肉眼所見,
這部分要歸因於新一代的測光與AF系統搭配, 一部分是事前測光系統判斷後的
Active D-Lighting, 另一部分是事後軟體進行D-Lighting,



上圖為簡略的D3與D40 D-Lighting流程圖,
D3為上方橘黃色流程, 一般來說, 決定曝光後-EXPEED分析各AF area(記憶亮部與暗部)傳來的資料
--->ACTIVE D-Lighting--->JPEG 壓縮
D40為決定曝光--->分析資料--->JPEG壓縮--->軟體D-lighting.

因為當時D2X尚未具備D-lighting功能, 與現在新一代的機種相較,
目前連最低階的D40都具備事後的軟體D-lighting, 最新的D300亦具備EXPEED晶片,
尤其當目前主流的APS機種皆搭載D-lighting功能, 相信在顏色演繹方面應該會比D2X自然一點,

此外鏡頭部分, 沒有D3的用戶也不用因此而認為非得要使用D3才會有夠水準的畫質表現,
刻意把D2X(APS)機種測試擺在D3之前的目的就是要讓其他APS用戶了解,
24-70mm由於鏡頭本身已經具備不錯素質, 在目前主流的APS機種表現,
不管在解像度或即使在未搭載”倍率色收差”功能的APS機種上, 紫邊抑制方面, 一樣可以有優秀的畫質,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補充資料:
這個月的”日本カメラ”P140~P153有一篇報導是 ニコン F6 VS D3の特写対決 ,
作者(管洋至)自稱是頑固的銀塩派用戶, 20年前曾經幫日本國寶”日光東照宮”拍攝過主題”大日光”
20年後再次拍攝同樣的主題, 同時使用D3與F6, 僅管是頑固的銀塩派用戶,
(作者本身在亞洲各地拍攝各種主題, 對於亞洲人的膚色的要求, 當時認為只有底片
才能達到他對亞洲人膚色的忠實呈現,) 之前對於數位相機的評語為” 秋葉原式的表現 “,
宛如Cosplay女僕般, 總是撲上濃濃的妝, 膚色的成現像卡通般的色塊,
對於細節的講究與顏色的忠實呈現, 使他繼續堅守底片領域, 這次在使用D3拍攝東照宮後,
不得不承認D3在細節方面的表現, 理由為,

暗部細節的再現性:,
作者形容D3在暗部細節的再現性超乎一般人的視覺能力, 而F6則是趨近於肉眼感受,
這次昰在夜間拍攝東照宮, 以前無法在底片上發現的暗部細節, D3卻依然呈現,

超乎想像的ISO6400,
作者以前在拍攝夜間祭典時, 有自信在底片機上以1/4秒的快門速度固定不動, 達到可以出圖的品質,
但在D3上連夜間動態表演, 輕易以高ISO達成, 且畫質仍然穩定.

另外在操作方面對於原本F6用戶在使用D3上操作基本一樣, 對於原有F6用戶可以馬上上手的設計,
頗為讚賞, 對於D3有興趣的底片用戶或許可以參考.

這個廣告是最近晚間在日本電視節目中播放的CM,
光の世界
點選左下方的AD GALLERY, 再點選TV CM, 右方可以選擇CM長度或連線速度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